安徽太湖趙氏家谱网
江苏省老干部牛钊向甘肃戏剧界献赠了珍藏60多年的戏剧史料《陇上优伶志》,这将对我省戏曲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而且填补了兰州戏曲史上关于清咸丰同治年间未发现戏曲艺人演出活动的空白。这是9月12日记者在采访我省剧作家、戏剧评论家李智时了解到的。
尊重艺人的秦腔世家
台湾牛氏
据了解,现已80高龄的牛钊离休后定居在南京,他家世代热爱秦腔、尊重艺人,可谓“秦腔世家”。此次牛钊向省戏剧家协会主席王正强献赠的他已珍藏60多年的《陇上优伶志》手稿,是其父牛士颖在70多年前写的。牛士颖(1882———1942年),字锐卿,号芮青,系陇上三名士之一,光绪丁酉年的拔贡。牛士颖还是民国时期甘肃省参事室的参议员,甘肃省编纂局编纂。李智在介绍时还强调了清代的科举制度:“进士”3年一考,而“拔贡”12年逢酉年一考,当时进士重经义,拔贡重文笔。
牛氏文化
现存的戏曲史料有限
山西牛氏
牛士颖的祖父和父亲都尊重唱戏的艺人,且都懂戏唱戏,和艺人交往甚密。《陇上优伶志》正是在这个基础上而写的。李智说:“过去中国戏曲艺人的社会地位很低,对戏曲艺人很不重视。在1982年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编纂《中国戏曲志》时,现存的有限戏曲史料中,关于戏曲文学和作家的还有一些材料,而涉及演员的,却是凤毛麟角,少得可怜,尤其我们甘肃在清光绪年前曾活跃在舞台上的戏曲演员的人和事几乎没有,而《陇上优伶志》对光绪年前的名优一一作了传记和点评。”
云南牛氏
一份珍贵的戏曲史料
台湾牛氏
《陇上优伶志》确是一份极其珍贵的戏曲史料,李智将其价值总结为4点:其一,填补了兰州戏曲史上关于清咸丰同治年间未发现戏曲艺人演出活动的空白;其二,揭示了同治初年兰州好多艺人因战乱导致戏剧萧条,致使艺人远走他乡的历史事实;其三,介绍了甘肃戏曲史上仅知其名但不知其事的一些风云人物的真实故事,如三元官、桑旦、王宝童、陈明德、牛顺等;其四,该手稿中记载了因何官府官员要逢迎艺人,佐证了过去民间曾流传过清代中期曾有大官巴结艺人的事。省剧协主席王正强认为,《陇上优伶志》言论精辟,慧眼独具,有记事有点评,实为一本难得的珍宝。
牛氏谱序
邵氏春秋邵氏宗亲网